首先,我们看一看秦汉时代农业生产的一个特质。汉代的农业生产,是小规模的、以家庭为单位的,在一片一片的农田上,通过精细化的农作,实现精耕农业的特征。这种精耕农业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在东亚地区的周边民族当中,包括中国的一些南方族群,比如说像海南岛的黎族,他们也有农业,但是他们采用的就不是我们汉族的精耕农业。这种农业植根于战国时代以来的一种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经营模式,即中国走“四民社会”的道路进行社会分工。社会当中有知识人,有专门的农民,有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者,还有进行商品流动的商贾。这种社会化分工下,无论是手工业者,还是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,他们都是一种专门化的技术人员。
从战国到秦汉,庞大的、繁华的都市随处可见,营造起了浓厚的工商文明的氛围。这种赚钱赢利和契约互惠的工商文明,就塑造了当时上至城市里面的老爷、贵族,下至农村的农民的市井心态和思想观念。
另一方面,从战国到秦汉时代,由于国家需要战争的物资,那么就要求单位土地上的产量能够发挥到极致。这个时候,就出现了大量的由国家组织、动员民间力量,修整各个层级的水利设施的一系列的举动。而田地的开垦、水利的修治,让农村生活十分景气,呈现出一种富足、安康、欣欣向荣的气象。所以秦汉真正的农民阶层生活不是非常辛苦。而且农民大体上都维持着一种小康到富裕之间的状态。